我們慣用的中文聖經,是從那個源頭譯來的?
版本來源
4世紀時,由經卷組合成聖經已具初形,普遍流通的聖經文本(新約是希臘文),數量最多,稱為「公認本」。
及後西方教會(義大利以西的地區)以耶柔米翻譯的"武加大"拉丁文版本,西方教會禁止人將聖經翻譯成其他文字,這個版本用了超過1000年。
16世紀初,教會起了改革,新教出現後,在新宗派裏有翻譯本地語言聖經的呼聲。到了十七世紀的英國,英王占母士一世頒令要英國有自己語言的聖經,
當時的學者以公認本,1611年譯成 KJV 英文的欽定本,它在英語世界是最廣泛流通的。二百多年後 1885由 KJV再修訂 ERV(修訂本)。
官話和合本
我們慣用的中文聖經,是官話和合本(即現時用的國語和合本)。清末時期外國宣教士來中國傳道時,以中國人需要一本自己語言的聖經,1890年落實推出和合本,便匯合來翻譯,根據ERV基礎,本來希望翻譯成三個和合本,
原意想先推出兩個版本以迎合兩類讀者:深文理版給士大夫,淺文理版給大眾,後來再推出官話版(因決定翻譯時,官話太淺白,沒有一種古味,故不是主流)。但理想歸理想,那個時代的中文變得太快,結果深文理版和淺文理版都沒有譯完,
新興的是白話文體,造就了白話的版本一枝獨秀,只有官話版譯完。和合本於1906年完成新約部分,全書則於1919年譯完。
後話:和合本的發展
1980年代初期,有人修訂和合本,1988年終於推出新標點和合本,以前的和合本只用頓號和句號,很有問題,要修正。新標點和合本除了修正標點外,分段、度量衡、人名和地名都有修正。
但年代更早的原文抄本陸續出土,使經文鑑別研究有長足進展;而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總會變遷,有些語詞意義已經改變,有些語詞現今已不使用。修訂和合本之呼聲不斷。
1980年代聯合聖經公會即廣納各方意見,開始修訂,2000年修訂工作由香港聖經公會接手,"和合本修訂版"新約於2006年出版,全本新舊約於2010年出版。
中文和合本被中國教會用超過一百年,到了現在,反而有一種古味有些難明。雖然現在已有 “新標點和合本”和 “和合本修訂版”,並且還有其他版本。和合本至今不只未被淘太,仍然是最流行的中文版本。
至於其他中文譯本的發展,則不在本文討論。